核算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,但成本分析與管控可以創造效益!
一家企業想要賺錢,不外乎做好如下兩點:掙錢的能力和花錢的藝術。也就是做好開源節流。做好“節流"這門學問,同樣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!
很多人的眼中,成本就是“算”出來的。
真是這樣嗎?
是。也不是。
如果你駕馭不了成本核算,沒有悟透真諦,不能正確的反映產品真實成本,那你的成本數據就是“算”出來的。對企業分析、生產管理、經營決策用處不大甚至會起誤導作用。
如果你能真實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與流程,能準確的反映各產品生產成本,那你的成本就不是“算”出來的,而是對企業成本體系、決策、管理、執行的真實反映!
成本準確的基礎上對產品工藝與流程進行分析,可以更有效的發揮財務的價值,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。
如一家企業生產ABC三種產品,由于財務人員從不下車間,對生產工藝、作業生產流水線等實際情況不了解,誤以為三種產品月末在產品非常少,可以忽略不計,將三種產品當月發生成本在月底進行分攤時,全部計入產成品。
三種產品實際上B產品與C產品月末在產品相對少,分別為6%和4.92%,而A產品月末在產品高達18.95%。我們來計算一下影響到底會有多大:
如當月A、B、C三種產品成本分別發生500萬、620萬、800萬,生產數量分別為100萬個、125萬個、80萬個。月初沒有在產品。A產品售價9元,B產品售價8.5元,C產品售價17.5元。當月A產品銷售120萬個,B產品銷售100萬個,C產品銷售90萬個。
按財務人員核算方法計算:三種產成品成本和單位成本分別為:
A產品總成本=500萬
A產品單位成本=500/100=5元
B產品總成本=620萬
B產品單位成本=620/125=4.96元
C產品總成本=800萬元
C產品單位成本=800/80=10元
按實際進行分攤計算:
A產品產成品成本=500*(1-18.95%)=405.25萬元
A產品單位成本=405.25/100=4.0525元
B產品產成品成本=620*(1-6%)=582.8萬元
B產品單位成本=582.8/125=4.6624元
C產品產成品成本=800*(1-4.92%0=760.64萬元
C產品單位成本=760.64/80=9.508元
可以看出,三種產品總成本與單位成本分別相差了:
A產品總成本差額=500-405.25=94.98萬元
A產品單位成本差額=5-4.0525=0.9475元
B產品總成本差額=620-582.8=37.2萬元
B產品單位成本差額=4.96-4.6624=0.2976元
C產品總成本差額=800-760.64=39.36萬元
C產品單位成本差額=10-9.508=0.492元
再看對銷售毛利的影響:
A產品按財務人員核算當月銷售毛利=120*(9-5)=480萬元
A產品按實際成本核算當月銷售毛利=120*(9-4.0525)=593.7萬元
A產品銷售毛利差額=593.7-480=113.7萬元
B產品按財務人員核算當月銷售毛利=100*(8.5-4.96)=354萬元
B產品按實際成本核算當月銷售毛利=100*(8.5-4.6624)=383.76萬元
B產品銷售毛利差額=383.76-354=29.76萬元
C產品按財務人員核算當月銷售毛利=90*(17.5-10)=675萬元
C產品按實際成本核算當月銷售毛利=90*(17.5-9.508)=719.28萬元
C產品銷售毛利差額=719.28-675=44.28萬元
三種產品毛利總差額=113.7+29.76+44.28=187.74萬元
核算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,但核算不準確卻能不真實的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!
有的老板說了:“好財務人員薪酬太高,多花那個錢干啥,能大致算一下就可以了。反正肉爛都在鍋里呢!”
真的是這樣嗎?
那我們再接著看:
我們再分別對三種產品工藝和流程進行分析梳理。通過對生產工藝、流程等進行分析梳理,并與技術人員反復論證得出結論:
A產品的a原料厚度可以減少2毫米,不僅不會影響產品質量,反而外觀更加精致;第三道工序單件產品時間可以縮短5分鐘;
對B產品在傳遞線路上進行改進,從而至少減少半成品積壓數量140萬個;
C產品廢品率過高,通過對員工操作流程進行培訓,月廢品率可降低2%。
經測算:
A產品月平均生產量為100萬個,a原料厚度減少2毫米可以節約成本0.15元/個,年節約 180萬元 (100*0.15元*12);第三道工序單件產品時間縮短5分鐘,人工成本按70元/小時計算,年節約人工成本1000小時,年節約7萬元。合計年節約成本187萬元。
B產品半成本單位成本為3.95元/個,企業實際貸款年利率6%,年節約財務費用33.18萬元(140*3.95*6%)。
C產品月平均生產量為80萬個,月降低2%廢品率年節約成本182.55萬元(80*2%*9.508*12)
年合計可節約成本費用=187+33.18+182.55=402.73萬元
這樣分析下來,是不是挺可觀的?算算您能找多少好財務?
如果您能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結合起來,上升到成本戰略的高度,提升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,對市場的引導能力,合理預測銷量,實行精益管控,我敢保證,還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!
核算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,但成本分析與管控可以創造效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