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計師事務所與投行之間有何差異?聊聊會計職業的選擇
投行與事務所,都是會計人的出路。而且在很多會計人的眼里,這兩個地方都很高大上。如能進到這樣的單位去工作,也是很多會計人的夢想。。。北大MBA的面試上曾問過這一題:會計師事務所與投行之間有何文化差異?對此,行業人士都如何理解,或者有什么切身的體會嗎?今天就來分析一下。
業務角度:投行激進 事務所保守
最大的區別應該是來自于業務上的不同,投行逐利性比之會計師事務所應該要強很多倍,所以我認為文化上最大的區別是:投行鼓勵創新,幫助客戶實現其交易目的是其根本目標;而會計師事務所在IPO之類的交易中雖然也希望幫助客戶實現目標,但受制于會計準則、審計準則和其他法規的限制,且從保護自身的角度出發,會更為保守和謹慎。常規的年度審計更甚。政策上來說,事務所比投行承擔更大的監管風險。因此,二者的風險偏好是有極大不同的,投行的人會更激進,事務所的人更為保守。
舉例一:和會計師、投資銀行家一起開會時,會計師常會問律師:“這個方案會不會違法啊?”投資銀行家常會問律師:“有沒有什么方案能事實上規避現行的某條法律?”
工作細節角度
1. 從交易的角度看(IPO、M&A),會計師(以四大為例)是按小時收費,掐鐘的,買賣成不成都收錢,投行是按交易額提成,沒辦成就收不到錢(可能會有點費用報銷,意思意思)。
2. 從分工和公眾期望來說,會計師是專業人士,是資本市場的看門狗,負責對數字的真實性、公允性(True & Fair)發表意見;投行是買賣人。因此大家對于會計師的靠譜程度要求較高,對于投行,大都會有所保留。
3. 從工作性質看,審計、財務盡職調查(FDD)是體力活,而且往往是大部隊作戰,要求做到勤勉,嚴絲合縫,也有審計準則、各家事務所自己的程序這些緊箍咒;投行的工作是把買賣促成,沒有一定之規。
4. 工作結果:會計師的報告都是有標準模板的,不會很fancy;投行做PPT可以很花哨。
從財務的角度
做審計的不一定懂財務,但投行或管理咨詢要想做的好和實際,財務上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。各位也提到了,審計更多的是去follow底稿,不要出錯。審計講究的是程序,但是很少有人會去鉆研,為什么要這么做?沒有辦法,因為很多人確實沒有財務背景去做審計就不能理解,反正平時做事情也無所謂你專業與否,學音樂學體育的都可以做審計,再加上項目deadline,很多時候都沒搞清這個是什么測試,那個用來干嘛的就要出報告了。就算有財務背景的,做了審計可能也會很郁悶,發現居然自己的專業知識也派不上用場。而投行和咨詢因為要針對公司、行業做出宏觀和微觀的分析,就不得不去運用各種財務模型和工具,也就是正兒八經地去做財務分析。我一向認為財務是有創造性的,因為財務分析不同于出納、會計、審計,財務分析見仁見智,融合了方方面面,所以在投行,會計師和金融分析師都是大把大把的,不像在會計師事務所,如果你只是個小審計員,你只要干活,不需要有簽字權,更談不上去做財務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