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不感嘆,互聯網的造詞功能。最近,“佛系”一詞的不知道為什么這么火。
沒有深入的去研究,大概所謂的“佛系”,就是指安于現狀,平平淡淡,沒有什么激情的樣子,就像沙丁魚一樣。作為企業管理者,這樣的員工在企業里相當常見。
他們不爭不搶,對于工作能夠按時完成,但是沒有什么大的瑕疵,也沒有什么驚喜,總讓你感覺到一點不足、無力的感覺,說不上來的不滿意,但也找不出批評的理由。對于職位,提升也好,不提升也好,反正不爭取。單位里有些,上班的時候來,下班就走,中間端著水杯陽臺上聊聊天,工作套路已經很熟悉,也不會再鉆研工作,管理這樣的員工,管理者有一種使不上勁的感覺。這樣的員工中,不乏一些能力非常優秀的人。
造成這樣的精神狀態,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:
1.個人性格的原因。
有的人天生慢吞吞,沒有什么上進的動力和訴求。天生的憂患意識太少,一味地追求穩定。不過是人都有出人頭地的想法,只不過表達與 不表達,不相信人真的會安于現狀。即使現在安于現狀,也是時機或者條件不到。
2.企業組織架構及崗位設計原因。
不合理、枯燥無味、沒有前景、單調無聊的工作內容讓人們感覺像一桶擁擠的沙丁魚一樣沒有激情,不愿意在崗位上多思考多改進,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體惰性。尤其是一些老員工,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、懶惰、倚老賣老。
3.企業激勵機制的原因。
企業激勵機制造成員工的動力不足,難以煥發出積極的精神狀態。干的好沒有什么獎勵,干的壞也沒有什么額外的壞處,反而隨大流比較舒坦。
4.企業考核機制的原因。
企業缺少考核退出機制或者沒有嚴格執行考核退出機制。個人的能力不足,就是一個混日子的狀態,但是企業沒有懲戒退出機制,滋生了溫吞吞的環境。
這種佛系的狀態,對于創業期和上升期的企業來說,是有害的。對于成熟期的企業,需要有一定數量的這樣的人,但是大量這樣佛系的員工存在,會讓企業失去狼性。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,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,“一團和氣”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。
對于這種情況,首先要改變的是管理者,而不是員工個人。主要的做法:
1.建立競爭考核機制;
不停的用目標、結果和過程監督,去攪動死水。
2.啟用能人。
用一條鯰魚帶動一群魚翻騰攪動。
3. 強制輪崗。
周期性變換員工的崗位和工作內容,始終讓員工保持一種新鮮的工作狀態,不斷刺激員工挑戰自我。這樣不僅對于團隊保持生機和活力、學習能力有利,也對員工的個人發展、培養全能型員工有利。
4.變革領導風格
領導建立雷厲風行、立即行動的作風,加強督促監督。
通過一系列自我變革,引入鯰魚效應,讓佛系失去生存空間,打造狼性的團隊。
點評:其實,企業要從人的生命力著手,進行人性化的教學系統,在工作中引入生活工作禪。去激活人性本質。形成佛系其實從個性化的我執著,到保持中道的做好和尚撞鐘的心態,這個還是生命的沒有蘇醒。人的意識有四種狀態,一是完全個性習氣左右,一是溫水青蛙狀態,佛系就是溫水青蛙。他們其實是無力戰勝自己。還有一種就是突破自己,成為真正的生命力表現。最后就是智慧的存在。針對佛系員工,我們要進行有組織的禪修和一些傳統文化的訓練,通過實際的共修一般在幾個月就可以實現初步覺悟。他們就是開始奮進了。當然,這個和領導不修行都有關系,一個修行的人,一旦覺醒就不會保留佛系的平庸狀態。